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幸福教育的样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奠基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1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这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的追求,也是普通教师的追求。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读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这一章节后,我深受启发。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课堂教学中语言不严谨,缺少幽默感;与学生沟通时总是感觉到方法单一。与同事交往时,缺少交往艺术;对待孩子教育上缺少系统的方法……,看完肖川教授的这一段文章后,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更加知道了知识结构对一个老师的必要性,因此,我先从剖析自己开始,来完成自己的职业构想:
首先,教学视野上缺少通识性知识的支撑,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就是接受肖川教授的建议:博览群书,兼收并蓄,与经典为友。正如肖川教授所说,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能够自如地应对一般性社会事务;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创新者”,能够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冲突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够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广泛的人文影响。这是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内涵,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源泉。
其次,“我的`身份”不到位。读了肖川教授的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后,我明白了: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应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应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只有这样,教师在应对学科教学时才能方法科学,方式多样。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块”,我的最短的一块在哪?读了肖川教授的这一段文章后,我深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老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知学生所想,洞学生所思,查学生所趣,方知劲往哪里使,力往哪里出,劲、力怎样出,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行动着,美丽着,让我们从这里起步,发现教学中的乐趣,用小笔头记录这一个个闪光点,用教师的眼光去发现,用理性的眼光去叙事,用学者的眼光去加工,或许,属于我们的幸福就这样迎面扑来。
奠基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2
当《教育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
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正人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生活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第一次直面41个孩子的时候,我比他们更紧张。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困难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和学生的相处也开始熟悉。孩子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他们会帮助别人,积极地伸出手,不仅仅是借与还,还懂得了与他人的分享;有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拿起扫把就扫,其他的人便会迫不及待地加入进去,即使握着扫把的手还不够灵活。见到老师会微笑着问好,放学时记得向老师告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回想一下,板着脸的表情一定太难看了,孩子们接受不了,都离我远远的。“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帮助他们改正作业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以前的我并没真正懂得如何与儿童相处,如果接受他们的情绪,如果处理他们的想法。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用轻声细语更容易贴近学生,用温柔更容易说服孩子的小脾气,用一点细微的关心可以把他们的“不听话”赶走!而正是老师的态度引导了学生的态度,老师的脾气改变了学生的脾气,老师的为人影响了学生的为人。
这些点点滴滴也许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就是用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间越长,积累得越多。我的学生让我懂得了更多,我也希望我的付出能让他们真的得到收获。我想看到他们不论在快乐与难过中,还是在成功与失败中,都能不停地学习,不停地长大!
奠基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3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健康是幸福;有人说,有钱是幸福;有人说,当官是幸福;还有人说,爱是幸福……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可以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觉得幸福是一种美的感觉,是精神上的满足,愉悦和快乐。它就像脚上的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对于两袖清风,一生清平的教师来说,我们的幸福是什么?是学生考出好成绩为老师争光,是学生功成名就之后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还是老师桃李满天下之后那份荣耀?在我看来这一切不全都是,能让老师幸福的东西很多很多。上课时,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神采飞扬是幸福;下课后,被学生围着谈天说地的眉开眼笑是幸福;劳累时,学生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也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需要我们细细感受:
有人说,“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而我要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潭死水。幸福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
刚参加工作时,我带一年级,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比一般的孩子都要沉默,经常独自行动,常有欺负班级同学的现象出现。那天降温了,可他还是穿着短袖短裤,细问之下才知道,孩子的'爸妈正在办理离婚,孩子没人照应,爸爸经常到很晚很晚了才来接孩子。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外套让孩子披上,之后只要我方便,我便经常会接送孩子上下学,给他讲美德故事,陪他一起吃早饭等等。渐渐地,孩子出现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变得喜欢说话了,在班级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朋友,欺负同学的事件也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有一天,他自豪地告诉我:“周老师,以后你不用担心我没人接送了,因为我今天是自己走路来学校的,早饭也是我自己烧的,我已经长大了。”我轻轻地抱抱他,摸摸他的小脑瓜说:“天天,你真棒!”虽然今年我已经不教他了,教师节时,我还是收到了天天寄给我的贺卡,上面写着:亲爱的周老师,谢谢您这两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关心,有时候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祝您永远年轻幸福!“看着孩子用稚嫩的笔记写下的祝福,我的心中也溢满了深深的幸福,用爱心去谱写的教育是如此的幸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育所要做就是要发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性,提供给孩子们适切的教育,所以幸福的教育还是需要尊重的教育。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这是孩子的幸福根基。是兔子你就应该让它奔跑,是鱼儿你就应该让它畅游,是鸟儿你就让它翱翔。教育不仅仅只有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班里有个孩子,学习上很不得劲,可是他跑步非常快,于是我就对他这方面的天赋大加赞赏,还发动他的父母来关注孩子的这一特长,得到肯定后的孩子信心大增,不仅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在学习上也干劲十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我以平等的尊重,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幸福的教育更是需要等待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所以,即使有些孩子现在暂时落后了,也不要心急,不要急着给孩子下定论,静静地看一看,耐心地等一等,属于孩子的花期总会来到。就如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样,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因此,幸福的教育还是需要等待的教育,在等待中我们也能收获孩子们成长的幸福。
其实,拥有幸福很简单,发现自我,悦納自我。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悠然;没有鲜花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就让我们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带出一批幸福的学生!
奠基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4
看到《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个标题,我反问自己:教师的人生幸福在哪里?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又有何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下去。读后,我才感觉书里有很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
幸福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幸福在于心态。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与苦恼。幸福不幸福,关键在于你的心是如何处之的。就像全书开头的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只要你能笑对人生,你就能体会到幸福。
同样道理,教师的幸福也在于心态。虽然我是一名入行不久,资质还浅的年轻教师,但与学生相处以来,我感触很多:有辛苦,可更多的是幸福与感动。担任初三教学以来,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又重大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做,绝不能对不起学生与家长!可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学生不上进,不懂事,还屡教不改,我的心难受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加上偶感风寒,我失声了!此时,正是进入期末复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收尾阶段,可不能讲话的我,仿佛感觉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了。似乎我的心也跟着冷静了下来。虽然我不便讲话,但我的头脑是清醒的。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尽力用最少又最有效果话语指导学生整理好知识点,并认真的完成摸底考试。但是我仍然感到担扰,感到不安,直到我遇到这些事:“记得在九班,快下课时,我在黑板上写道:虽然我生病了,但我希望你们会学得比我健康时更好,能不能做到?”学生纷纷回答:“能!”这时,下课玲响了,我又写到:“下课!”让我没想到的是,全体学生,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喊到:“老师,再见!”喊声结束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禁颤动了一下,这是我教学以来,听到的最响亮,最整齐,最饱含感情的一次告别语!它给我一种力量,一个信念,一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动!
还有经常听到学生关切的问候,那声音很温暖。更让我难忘的是,课代表代表同学们将咽喉含片送到我面前,我摆手不要,可他低着头,硬往我手里塞,边塞边说:“老师,你拿着吧,你拿着吧,不贵的。”那可爱的表情,至今还清晰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此时在课堂上也安静了许多。是他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虽然,这次期末考试,他们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挫折是前进的动力,我相信:他们一定做到最好的!
我想作为教师,幸福的人生与自身专业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只有教师不停的去应用,去实践,去努力,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就能够给予学生最精辟的文化知识,营造最舒适的学习氛围。该如何去做?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苟且的人,干什么都心不在焉的人,在工作中是不会表现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等这些品质。曾如作者所说:“假若你是一个能唤起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学而不厌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贫庸和贫乏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能胜任的`工作可能是少之又少。若一个人有问题,做出的事就会有问题。”
综观自己,我迫不及待的想缩短我与“专业化”的距离。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悄然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书中理论以及生动的教学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已经有了很多的认同,但这也仅仅在“接受”层面。虽然开始主动地去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的理念在我的教学行为中也多有体现,但这也只是停留在感受层面而已。细细回顾自己的日常教学,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等很多时候还是欠考虑,显得很随意;或者自己行之有效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自己却不能够很清楚地从专业的角度给自己作一个分析定论。我看过不少名师的教学过程。课堂上名师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趣味盎然,从他们的每一句平平淡淡的话语中,从他们与孩子每一次自然轻松的交流中,你能深刻地感受到名师教学的品味,体味到老前辈开阔的文化视野,高远的文化境界。如果将教师成长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我正处在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的婴幼儿期。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疑,学习是我们必须的生活!还要拥有不畏艰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的凤凰涅磐精神,坚持每日学习、每日研究,每日积累,必定会积小得成大得,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逐步成就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
记得去年总结时,我说过“只要想起我的学生们,我的一切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今年,我还要这么总结。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是因为我太年轻了才这么说,我觉得不是的,这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啊!当我听到学生恭敬的问候时,我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真诚的微笑时,我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时,我是幸福的;当我身体不适,看到学生关切的眼神时,我真是打心眼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其实,还有一点让我感到特别幸福的是:我也有师傅,我与我的学生一同成长!
奠基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5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喜欢读书,喜欢写读后感。因为喜欢思考,喜欢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挖掘作者的一些观点,抒发些个人的情感。纵然这些见解不见得有多么高深,文笔也不见得有多么优美,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收获,因为我思考了!
其实,在读《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之前,只知道肖川先生,台湾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于其它就知之甚少了。更有甚者在读之前,暗自以为这本名为《好教育好人生》的书不过就是一位阅历丰富,长年于象牙塔般的校园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对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行为所呼出些“高大上”空洞的言论,并不会对教师、学生有所真正的影响与改变。但在读完肖川先生的序言之后,先前的一些自以为是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敬佩之心、崇敬之意。
肖川先生在全本书中并没有给“好教育”、“好人生”具体下一个定义,而是不断地教导我们怎样做好教育,怎样实现好人生。我觉得如果非要用教科书一样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什么是“好教育”、“好人生”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写,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好的教育方法,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文化是多元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谦虚谨慎首先是我们应该学到的。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