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1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中国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他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文雅于粗野,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2
从事杂文写作,常常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论事的。如仅就某一具体人、某一具体事作文立论,则时过境迁,文将安附?所以杂文当在每从具体人、事人手,而所针贬的、所讽刺的,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倾向、思潮、心态,具有历时性,非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因而就有了一种历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这是一切优秀杂文的力量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也正是王小波的杂文颇具特色和可贵的地方。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发现他对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常常是与对中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和文化的审视紧密相关连的。对这一问题,是王小波杂文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其文章中颇有份量的部分。当然这是与作者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经历了“文革”后上大学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在高校任教、辞去公职后成为专事写作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这一点使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传统有了深切的体悟。无疑,这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王小波个人精神发展史上的继续。不仅如此,还在于王小波深知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重要角色:肩负社会道义的职责和代表社会的良知。这一角色决定了知识分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的重大。王小波说:对人类来说,更大的恶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恶梦。。因而,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自身精神状态与生存环境及其文化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其中“狂信”则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并造成这样的年代,如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老舍跳进太平湖,这种年代根绝了讲任何道理的可能性。而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文革”即是例子。“文革”中的这种狂信就是与丧失理智相伴生的。这也是与人滥用信仰,将其制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相关的。王小波着重指出,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它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作者举例说: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倒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前者的罪过顶多不吃色拉子,后者则是没有思想人就要死了。而过去人文知识分子给思想流氓造了多少凶器、多少混淆是非的烟雾弹。所以说,知识分子的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为此,作者对那些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提醒大家注意那些以高举招牌,抢占制高点来压制不同意见的人,以免遭头上鲜血淋漓。作者强调说: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精神信念,它是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中产生,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作者调侃的说道,如将其从生活中抽掉,不如把我阉了。所以作者说不想最终饭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
这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处世立身,就在于有其独有的求知领地,依据于知识的至上性和自怡性。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知本身。知识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爱知者,必乐知也;并力求在知识上有所成就。对知识分子而言,知识是思想的基础,也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终凭籍。
可以说,一个真正底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现在,但同时也拥有了永恒的现在,即包含一切时代和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的现在,从而也就有了居高远望的立脚点和不随波逐流的立场,与不断进取的创造力。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小波,正是由此以批判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来揭示社会的众生相,追踪灵魂进行拷问,寻觅人性的良知,从事着自己的精神事业,从而去促进人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提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3
在王小波的杂文作品中,对荒谬可笑的事物抨击和矛盾的揭示,是毫不留情的。作者通过颇具黑色幽默的笔触,以便把历史时代的复杂与其生活中所固有的矛盾凸现出来,而具有了荒诞性。其根本指向是在此种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王小波对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的揭示,常以反语、比喻、对比、象征、借代、衬托等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相联,突出了人们周围世界的荒谬,以嘲讽的态度揭示环境和个少、(“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而成扭曲、畸形之态。读者在经历这种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受着此种环境下的精神苦闷和沉重,从而令人能达到对精神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启悟。这是源于王小波最直接深刻的个人生活体验,和与其能够冷静地以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趋向为基准的眼光,来看待世相人心分不开的。
对于那个年代折腾人和荒唐之举而成闹剧的揭示,在<体验生活)中,王小波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描述配合形势吃忆苦饭:煮芭蕉树、南瓜藤、稻壳让人吃时,作者说,“我喂过猪,知道拿这种东西去喂猪,所有的猪都会想要咬死我,猪是这样,人呢?”,“反正我不觉得这是在受教育,只觉得是折腾少、,-虽然它也是一种生活”。作者嘲讽道:“人要想受罪,实在很容易,在家里也可以拿头往门框上碰,既然痛苦是这样简便易寻,所以似乎用不着特别去体验。”对于那种惩罚、改造式的“教育”,以赎罪、自虐的心态存在的精神生活和人格的极端卑微,王小波是嗤之以鼻的。正如王小波在《个人尊严》、(“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文章中所说: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而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它不但指人受到落重,还是人价值所在。这是因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水浒)中用语:劣等货物)。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在此,王小波表露了人们对人的尊严和起码的智慧准则的放弃,将造成极端可悲的后果。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中,王小波以亦真亦幻,亦庄亦谐的笔调,通过一头猪的命运,现显世相荒诞,反衬人的精神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和精神的压抑而失去自我的情状。作者对此在许多年后以反讽口吻说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未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这一立场上,王小波反对一切使人不成为人、使人丧失人性、人道的东西,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在他的抨击之列。在(理想国与哲人王》中,对那些用“理想”进行设置并以“哲人王”自居的这类人,王小波嘲讽说:我想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想当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的人。而人在这之中“被打量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说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这个。哲人王藐视人类,比牢头禁子有过之无不及。只有这种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祸害。因为这种人和使人成王的哲学,可以使王者聪明,老百姓更愚昧。现代的人民圣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作者着重指出,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人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人歧途。因而作者说,我不想把我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没有比思想更重要的了。这让人想起帕斯卡尔曾把人比作“一根思想的苇草”。尽管人的生命在自然界中犹如脆弱的苇草,但思想的能力却使人成为宇宙中最高贵者。“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⑧这是王小波视作比生命还宝贵的东西,他以其生命的硕果验证着他的信念。王小波说,“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希望。”⑨在赞颂启人的智慧的同时,王小波对那些给人以精神毒害诱人上当的话语,则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里,王小波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话语教出来的。作者认为这是个误区,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话语教给我的是:“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当时话语正站在人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会有人性。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的。对于无人性的话,你可以不听。还因为话语即权力,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圈子,甚至争夺“话语权”。而人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只是用它来说话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用它来思想了。对此种话语圈,王小波说: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人在此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呈畸形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4
介绍这本书,首先要先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相信他的名字已经刻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王小波。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却很深刻,在我介绍之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但此时此刻,比起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我更想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
看过许多关于王小波的各家评论,总体上都认为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人。此话当然正确,而我更喜欢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对他的评价:“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
91建文网小编精心推荐: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 一个苹果读后感 | 做一个战士读后感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王小波无疑是浪漫的,这从他与李银河的如此多缠绵悱恻的书信中便可见一隅。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是这样开头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又如:“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我很想你。”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
我们精彩推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专题,静候访问专题: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